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(视频、实录、设计)
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(视频、实录、设计)
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师课例(视频、实录、设计)
初语各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名师课例(视频、实录、设计)
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名师课例(视频、实录、设计)
段岩霞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(九下24课)教学实录
(该课获2017年第十一届“语文报杯”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第一名)
师:刚才我在听同学们朗读的时候,发现有的同学把“胡天八月即飞雪”的“即”读成了“既”。平时可能也有同学“即”“既”不分。其实这是两个非常有趣的会意字,大家能够根据字形判断哪个是“即”吗?师:你判断得很对。这两个字的左边是一个盛有食物的器皿,“即”是一人跪坐靠近面对盛有食物的器皿,表示未开始;所以,“即”的意思是即将,靠近,就;而“既”是一人背对盛有食物的器皿,表示已完成;所以“既”的意思是已经,……之后。大家判断一下,“胡天八月即飞雪”的“即”是什么意思?师:对。我们山东也是寒冬腊月才下雪。但是边塞天气很奇怪,农历八月就飞雪。大家记下来,这里的“即”是“就”的意思,这一点,我们后面还会用到。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诗歌,字词层面还有没有无法解决的问题?请提出来。生:“狐裘不暖锦衾薄”的“薄”读“báo”还是“bó”?我拿不准。师:你的感觉很正确。“薄”一般在书面语中读“bó”;口语中读“báo”,与“厚”相对。师:一位姓顾的同学递给我一张纸条。我们请这位顾同学自己读一下。师:这个问题,我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。注意要先弄懂“掣”的意思。师:你看,这位同学知道查字典解决问题,请教不说话的老师。后面这位同学忍不住笑了,你说说你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?师:你认为她舍近求远了,你会借助资料,很好!这一会儿工夫,我们学会了三种方法,一是借助课下注释,没有注释的时候可以查字典,或者联系学过的知识、生活中的经验。那“风掣红旗冻不翻”是什么意思?现在,请提问的顾同学来说。师:你看,解决了关键词,我们就进入了诗句的内部。谁还有问题?师:既然同学们没有问题,那老师就开始发问了,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?生:写了胡天的风雪、营帐内的飞雪、瀚海冰云、中军送别、辕门送别和轮台东门送别。师:他一下子把所有内容都概括出来了。认真倾听的同学,谁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来概括?师:提示一下,可以把送别双方、地点串起来,比如谁在哪里送别谁。师:你的历史学得很好,你点出了“京”就是唐朝的都城长安。这首诗既是一首送别诗,也是一首边塞诗,全诗围绕着“雪”和“送”展开。除此之外,大家看一下题目,“白雪歌”的“歌”说明这是什么体裁?师: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,和大家第一节课(笔者是下午第二节,与第一节共用一个班的学生)学的《行路难》一样。我们一起了解一下。歌行,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,多采用五言、七言、杂言,格律比较自由。岑参第二次赴边近一年,边塞暂时安定,朋友或入朝奏事,或解甲归田,纷纷离开边塞。本诗即写于此时。师:我请两名同学朗读全诗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:看他们有没有读准字音,读准停顿。师:你们的音质非常好听,就是有一点小瑕疵。谁听出来了。生:“风掣红旗冻不翻”的“掣”,应该读“chè”。生:第三行的“狐裘不暖锦衾薄”,应该是“狐(hú)裘”。师:很柔软很温暖。还有一个“锦衾”,注意读“jnqn”。我们要想读好一首诗,除了读准字音,还要读出轻重缓急。具体说来,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,重读每一句诗意义最重要的部分。动词密集处,如“卷地”,读得重一些,急一些;优美处,如“梨花开”,读得轻一点,缓一点。韵脚读得绵长一点,可以拖一拖音。师:请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全诗,大家倾听感受。(一生试读,注意了重音,语速稍慢,有了抑扬顿挫的味道。)(生自由练习,三生展示,后齐读体会。有几名同学读得摇头晃脑,非常投入。)师:“读书切忌在匆忙,涵泳工夫兴味长”,读诗就要反复诵读。接下来,我们就深入品读这首诗。师:请同学们再读诗歌,圈画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,思考品味:你从中读出了边塞怎样的特点?并简要批注自己的理解或描述诗句的画面。师:我们来展示一下阅读成果。我看你批注的是第一句,就从你开始吧。生:我从“北风卷地白草折”的“卷地”和“折”读出了边塞风势的大。因为风大,所以都把白草吹断了。师:他圈画了“卷地”和“折”这两个动词。俗话说,墙头草,风吹两边倒。草一般都是柔软、倒而不折的,这里的草为什么却折断了呢?生:因为注释里说白草是一种晒干后变成白色的草,草干枯了就容易折断了。师:对。新疆干旱缺水,所以草是干枯的。还有,大家有没有注意“卷地”的意思。生:因为北风卷地而来,贴地而来,风非常大,非常猛烈。师:对,这是席地而来的强风、旋风。请你朗读再现风的猛烈。师:你说得好,朗读应该还能更好。再试一下,注意“卷地”重读。生: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,千万棵树在一夜间全都变成了白色,好像梨花盛开一样。写出了塞北的雪景非常壮观,非常壮丽,有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。生:我是描述画面,雪纷纷扬扬的飘落,仿佛梨花盛开在树上,洁白之极,美丽至极,惹人喜爱。师:你读出了美丽,她读出了壮观。我们设想一下,枝头是怎样的雪,触目所见又是怎样的景色?生:雪挂满枝头,一片一片,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,感觉非常壮观。师:一团一团,一簇一簇,甚至有些枝条都要被压断。它后来成为千古名句,就是因为写出了这种壮观和美丽。大家有没有感觉“梨花”这个比喻有什么不一样?生:作者把雪花比作梨花,这个“开”字仿佛写出了雪花像梨花那样盛开,有一丝丝的美意,让人感觉作者的愉悦。师:一般人是把梨花比作雪花,比如朱自清先生的“白的像雪”,可岑参却把雪花比作梨花。其实,岑参特别喜欢写梨花,而且喜欢用梨花寄托美好的情思。我们齐读体会。师:恍惚间,最喜欢的梨花出现眼前,如果你是岑参,你心情如何?师:所以我们要在声音里流露出这种愉悦、喜悦。请你来读。生(惊喜,情感饱满地读):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生:“忽如”,因为这里是塞外的八月,我们无锡还是暖意融融,中原地区也是暖意融融,可是那里却已经飞起漫天大雪,所以作者非常惊异。生:我批注的是“狐裘不暖锦衾薄”。狐裘是非常温暖的,穿上狐裘,可是感觉还是不暖。这说明边塞的天气非常寒冷。师:这是从人的感受来写寒冷。写边塞寒冷的诗句还有,我们一起找出来。生:第五行“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”,从“百丈冰”“万里凝”可以看出边塞的寒冷,很寒冷。因为诗人用的是“百丈”“万里”,沙漠好像结了百丈厚的寒冰,天空凝结着万里的云彩。师: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盛唐诗人像李白、岑参,特别喜欢用百、千、万这样的数字,别有一种雄奇、浪漫的色彩。谁来描述一下。生:无边无际的沙漠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层,……哦……万里长空上淡淡惨惨……师:这一句是这首诗中最难理解的,它涉及到了古诗词中的倒装与省略,调整句序应该是“万里凝惨淡愁云”,补充完整是“万里(长空)凝惨淡愁云”,谁再来描述?生:万里长空凝固的是惨淡而惆怅的云朵,预示了诗人心情的惨淡,也是作者的惆怅,因为他即将与友人分别。师:她既读出了景语,又读出了景语;既读出了大气磅礴,又读出了细腻委婉。我们应该怎么读这两句诗?请你来!生:从“狐裘不暖锦衾薄”可以看出那里非常寒冷。因为狐裘和锦衾是非常温暖的,可是在那里却感觉还是很冷。师:你的观点和刚才的那位同学是一样的,你们两人是英雄相见略同。大家在这炽热的聚光灯下坐了已经近两个小时,的确很累。你能给大家朗读“瀚海阑干百丈冰”这两句吗?师:你用重音轻读法,读出了一种别样的诗味。谁还想读?生(慷慨读):瀚海阑干/百丈/冰,愁云惨淡/万里/凝。师:你是个激情的朗读者。不过,不要在“百丈”和“万里”后面断开,要连接起来。生(再慷慨悠长朗读):瀚海阑干-百丈冰-,愁云惨淡-万里凝-。生:“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”,这一句从“纷纷”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,而且用的是叠词。师:一动一静。有人说岑参这里是翻用了虞世基的“霜旗冻不翻”。我们能不能把“红旗”换成“霜旗”?大家轻声读读看。生:我认为是不能换成“霜旗”的。因为下了一夜的雪,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。换成“霜旗”,就感觉不是那么亮眼;而“红旗”,就会引人注目,让人一眼就看出,更有韵味。师:也就是说,这一抹红旗一下点亮了整个阴沉惨淡的天空。像这样能够点亮诗歌画面的字眼,诗中还有好几组?大家找一找,同桌议一议,可以按老师的提示交流感受。边塞本来是单调的,但这一抹红旗却点亮了阴沉的天空。生:边塞本来是奇寒的,但是有了这梅花却温暖了我们的心。生:边塞本来是艰苦、粗粝的,但有了珠帘、罗幕,还有狐裘,就变得更加温暖。生:我感觉身著铁衣的将士们有了温暖的狐裘就会感到非常的幸福,从中体会到了情义的东西。师:这是苦中作乐,边塞本来是艰苦的,但他们主动参与,所以才这样乐观。还有什么新的发现?生:边塞本来是惨淡的,但这胡琴琵与羌笛却平添了一丝生气。边塞本来是寒冷的,但这美丽的梨花却温暖了北地的胡天;边塞本来是单调的,但这一抹红旗却点亮了阴沉的天空;边塞本来是粗粝的,但这珠帘、罗幕……却晕染出了几分柔美与华丽;边塞本来是惨淡的,但这胡琴琵琶……却增添了些许热闹与欢快……师:这就是岑参,因为他心中有这样一份美丽、温暖,才能给这首雄奇开阔的边塞诗增添了温度和色彩。奇丽就是岑参边塞诗的最大特点。请一名同学完整朗读屏幕上的这一组诗句,注意这些点亮画面的词语读得柔美一点,深情一点。(生朗读“北风卷地白草折”至“风掣红旗冻不翻”。全场鼓掌。)师:这是一首边塞诗,也是一首送别诗。我们齐读最后四句。生:我到轮台东门,送你离开。你离开的时候,雪纷纷扬扬,落满天山路,山回路转,再也看不见你,仅仅留下了依稀的马蹄印。师:你把自己读进了画面,也读出了诗人的情感。通过描述,大家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生:我感受到了诗人对送别人的不舍,还有朋友离去的失落。生:“山回路转”,诗人久久伫立不离开,那是一双凝视的眼。生:我认为是“空”。除了只留下一行马蹄印,其他什么也没有留下,体现了作者心里对武判官的深厚友谊和对他的不舍。师:这个“空”字,韵味悠长。我们读一则资料,看除了不舍和失落,还能读出什么情感?岑参出身没落官宦世家。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,辞家西行万里,两度出塞,历时六年。师:这就是岑参,他心中不仅有一树美丽梨花、浪漫诗情,还有一腔滚烫热情,不灭理想;所以他才能在这苦寒的边塞,写出这样奇丽壮美的诗篇。让我们背诵这首诗,再次感受这雄奇壮丽的交响。